深感荣幸,拙作《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机制与组织逻辑》在《社会主义研究》发表并引起一定的关注。我们要特别感谢“百社十年”平台与N街道联合开展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合作课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材料,使这篇文章得以完成。也特别感谢学院的邀请,让我们有机会详细介绍这篇论文的创作过程与个人感悟。这篇手记将以“中国之治”为引子,明晰社区党建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定位,随后介绍论文的构思和写作历程,以及论文的初步反响。
“百社十年”田野调查项目甫一建立,就明确了“理解中国之治,阐明中国之理”的目标,坚持在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中进行理论反思,寻找社区中的“国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话语体系。长久以来,“国家与社会”范式在学术界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变化,其限度逐步暴露,无法准确捕捉中国基层治理的实际情况。我们深知,想要揭示“中国之治”的奥秘,关键在于深入基层实践,在田野中提炼本土理论,一点一线地描绘转变中的基层治理图景。
基层党建是中国社会重新整合的现实需要。随着计划经济的转型和单位体制的松动,国家、社会与个人的权力关系均发生剧变,特别是基层组织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动,使得党的基层组织问题和基层民主问题一同成为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战略问题,从而引出了全新的时代话题和学术命题——基层党建。
社区党建是基层党建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强化对企业、农村、机关、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等各领域的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在这些领域中,社区党建居于核心地位:一方面,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社区在组织力量的培育和利益整合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基础单元;另一方面,社区是基层党组织权威的主要载体,只有将党组织深深植根于社区,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强化党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因此,新时代的基层党建以社区党建为重心,以期在社区中构建最广泛、最稳固的社会基础,进而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
问题的萌生与文章构思始于2022年3月“百社十年”平台与N街道的深度合作。N街道的党建工作卓有成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在此之前,我们对于社区治理和基层党建的认知主要来自于文献,对于社区治理的真实情境和基层党建的实践进展把握不足。在参加了街道座谈会之后,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度访谈,逐一了解了N街道的每一个社区。在此过程中,社区书记和工作人员对我们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向我们分享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治理案例。“现场有神灵”,以前在文献阅读中获知的概念,如“国家创制社会”“党政统合动员”“超行政治理”等,在实地调研中被还原成了生动鲜活的事件。
图1 2022年3月11日社区调研现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个困惑,为什么中国的社区在政党和政府介入的过程中,不仅没有降低横向协作的意愿,反而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这与萨托利、科尔曼和普特南等人的经典论断——纵向等级制度会导致“庇护-附庸”政治并削弱社会资本——形成了有趣的张力。
怀着这样的困惑,我们梳理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文献,发现大部分研究已经超越“国家-社会”的二元框架,开始将“政党”引入基层治理,这无疑是一种理论进步。景跃进教授倡导“将政党带进来”,把“政党”视为社区治理中的关键主体。由此,“国家-政党-社会”的视角开启了基层治理研究的新路径。我们将既有研究概括为“组织-嵌入”“权力-资源”“整合-动员”三种视角,这三者分别揭示了党建引领的结构逻辑、体制逻辑和功能逻辑。然而,无论哪一种视角,都未能清晰地阐释党建引领如何长效的问题,这些研究在强调“党建”和“引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窄化了社会自主性的分析空间,对“社会”发育和“治理”持续的关注不足。
在写作过程中,受到张静、吴晓林等学者的启发,我们采用“结构-制度”框架,这一框架从组织结构和制度运作的角度解释社会现象,融合了组织行为的结构解释和制度分析,致力于挖掘影响社会治理行为的最根本的要素。然而,尽管初步的框架已经选定,如何进一步明确分析概念又成了难题。结构到底是何种结构?制度又包含哪些要素?这些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阻碍了文章的推进。此时,重新研读经典文献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正如周雪光老师所说,“我们不断重读经典,不是一再地接受其具体内容,而是将自己的困惑和思考的问题与经典中的视角和思路碰撞,以期得到新的感悟启迪”。正是在斯科特的《制度与组织》中,我们找到了制度的分析要素,并在其他经典中进一步汲取了组织理论的研究成果。
确立了理论框架和基本的分析概念之后,文章的实证部分也逐步展开。2022年3月至7月,我们围绕研究问题开展了三次街道座谈,并分别访谈六位社区书记和社会组织代表。为了增强研究的稳健性,我们采用了多维资料,包括公开资料、内部党建材料和参与式观察记录,也包括统计数据和政策文本。这些宝贵的材料为文章奠立了坚实的实证基础。
2022年10月下旬,我们将文章投递到《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并在几周之后收到了初审意见。总体来说,编辑部对我们的文章持肯定态度,但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例如,制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如何理解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和行政双重属性下的行动逻辑?同时,编辑部要求将文章篇幅从2万字删减到1.5万字以内。修改论文,特别是减字修订,无疑是比初次撰写更具挑战性的工作,它考验的是作者对理论的深度理解和对经验的凝练能力。也正是在修订过程中,我们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组织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文章的旨趣是探究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机制,揭示党建促进社区治理和社会发育的组织逻辑。初步的研究发现有两点:第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机制在于“结构嵌入”与“制度整合”。前者通过垂直型结构覆盖与水平型结构延伸塑造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立体式组织体系,借此重塑社区治理秩序;后者则体现为党组织整合规制性、规范性与文化-认知性三种制度要素,将结构潜能转化为治理绩效。第二,与微观实践机制互为表里的组织逻辑是:“立体化嵌入”使科层型与矩阵型组织结构并置,促进多种组织网络形态的并接;“制度性整合”则从合法性(Legitimacy)、相互性(Mutuality)与冗余性(Organizational Slack)三方面强化了组织网络的持续、稳定与弹性。
文章发表之后,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截至手记定稿,知网的下载阅读量达到1945次。同时,文章被“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和“政管学人”公众号推介,总阅读量达到了5800次,吸引了较多学术受众。
图2 文章被“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与“政管学人”推送转载
写作过程之中,我们同时也坚持为基层治理服务。我们特别认同王春光老师强调的“双赢和多赢是调查基地得以长期维持和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建立基地的应有追求”。我们所在的团队持续跟踪和支持案例街道的治理探索,助力街道治理品牌的打造。过去一年,N街道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得到省委两新工委认可,并荣膺中组部2022全国“年度百个两新党建创新案例”;N街道三个社区入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省级试点(全市七个省级试点社区中独占三席);一个社区获评2022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此外,我们还围绕文章议题撰写多篇咨政报告,试图突破“实践先于理论”的困境,为基层和地方治理提供学术支撑。
获得学界同行和调研单位的认可,对我们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科学的很多研究结论最终都是错误的。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我们试图企及的,是少犯王裕华教授所说的wrong mistakes,从有趣的经验现象出发,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拉进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距离。同行的鼓舞,将推动我们深化研究,继续在理论上寻求创新。N街的治绩,也恰恰是我们在实践上期望的效果。今后,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寻求更多的理论突破,以期推动基层治理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魏来: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地方政府治理与地方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论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in China》等期刊;主持或参与亚洲开发银行政策与顾问技术援助(PATA)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民政部“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创新理论研究”课题以及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
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魏来老师
【栏目简介】 为庆祝华中师范大学成立120周年、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成立30周年,"南湖悟道"栏目于2023年7月推出,旨在推介华师公管人在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代表性成果及其观点,以期促进学术交流与对话,共同繁荣新时代公共管理学术共同体。感谢关注! |
图文 | 魏 来
排版 | 吕雅茹
审核|张 祚